布流行手工网国庆节期间参展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首届民艺论坛 --------------------------------- 展期:2015年10月1日-7日
拼布体验课堂:10月4日-5日 地点:北京国粹苑艺术品交流中心A座4层 (高碑店水南庄通惠河畔惠河南街1102号) ---------------------------------------
此次在国粹苑推出的北京国际设计周首届民艺论坛暨“民艺:转化的生机”系列活动,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单元之一,希望通过顶尖民艺学术论坛、民艺设计主题展览以及体验性的各类手艺工坊,为民艺的现代转换做一个系统呈现,也为民艺转化的生机和创造摇旗呐喊。
布流行手工网作为此次民艺论坛媒体支持单位,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对本次活动给予大力宣传报道。 本次参展特邀了十月、康毅、邓美华、郭芷廷、赖淑君、淳海霞、李芳芳、赵琳、荣梅等国内和台湾9位优秀拼布作者共计100余件作品,其中多位作者为布流行签约讲师、历届国际拼布大赛金奖获得者。 同时,10月4日-5日在手工坊组织拼布制作体验课堂,带您亲自感受拼布艺术的魅力,感受一针一线之间的温暖。
体验活动一:【布与皮结合DIY钥匙链】 讲师:十月老师 体验课堂1:10月4日下午14:00-15:00 名额:10人(免费) 体验课堂2:10月4日下午16:00-17:00 名额:10人(免费) ----------------------------------------------------- 讲师介绍: 2008开始接触拼布。 2009年开始系统的学习拼布,师从于台湾的陈宝华老师,学习日本手芸协会主办的手缝本科和高等证书课程 2011年师从于台湾的王静茹老师,学习日本手芸协会主办的机缝本科、高等和讲师证书课程。 2012年师从日本的福岛淳子老师,学习日本手芸协会主办的手缝讲师证书课程。
2015年目前在修日本手芸协会主办的指导员证书课程。 擅长: 原创设计手缝、机缝;拼布包,壁饰,艺术等。 获奖经历: 作品《叠梦》获“纪念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成立30周年拼布大赛”壁饰类二等奖。
主题活动二:【拼布南瓜胸花】 材料包由金媛善老师设计并免费赞助 讲师:赵向力老师 体验课堂1:10月5日下午14:00-15:00 名额:10人 体验课堂2:10月5日下午16:00-17:00 名额:10人 ----------------------------------------------------- 讲师介绍:
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老师的学生。从小受奶奶的影响非常喜爱各种手工制作,曾跟随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郎莹老师学习补花。接触拼布后,就痴迷的爱上了它,自2012年开始师从“中国拼布第一人”金媛善老师系统学习拼布知识与技能,“金媛善北京服装学院研习班”首期学生。曾于2015年7月19日在中国科技馆教授小学生拼布技巧。一直坚守着“沉下心,静静享受拼布”的理念。
布流行在这里,欢迎你来...
论坛的主议题是“民艺:转化的生机”,即在探求民艺在中国当下环境中发展的可能性。三个分议题亦是围绕该主题。“信手而守”是从记录、保护、传播等角度来看民艺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性。“将心为新”是通过设计师、艺术家等所进行的民艺创作与实践来探求民艺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降人以任则是从教育、乡村与社区改造等方面讨论民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主论坛外,还将于次日举办青年分论坛。希望通过青年的创作与实践,思考与担当,来呈现当代民艺最具鲜活的力量,并共同启发与创造更多可能。
更多信息请持续关注 书院中国基金会公众号(shuyuanzhongguo)及蜗牛公众号(woniuzazhi)
主办方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培德书院、拙朴工舍、植根设计工作室、布流行手工网,联同民间手艺人以及青年手艺体验团体一起,开展一场从眼到手,从手到心的民艺体验。让公众以切肤之感来领略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详细体验安排请持续关注 书院中国基金会公众号(shuyuanzhongguo)及蜗牛公众号(woniuzazhi)
秉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公益理念,基于传统技艺在当今社会传承的困境,书院中国通过对手工艺传承人的终身资助及运营支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台湾汉声出版社45 年来奔走于民间,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和手工艺的抢救、记录和保护,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建立起一座“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
清华大学民艺考察实践创作展,由清华美院原博老师指导,三个民艺考察团队深入田野,调查四堡雕版印刷、云南坡芽歌书、河南南沟剪纸的制作工艺及文化价值,结合清美艺术设计与人文学科优势,在传承与再造中寻求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技艺与生活的连接点。为探索民艺转化的可能性,提交一份来自学院的答卷。
“GreatSeed”鼎坤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的文化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基于网络的传播、分享和体验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平台,用影像记录全球最美非遗,在创造中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国优秀的文化内容和产品走向世界,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布流行手工网创建于2010年,创建至今一直致力于打造集手工教学、作品展示交流、各类手工专业教学、优秀手作人宣传推广、优质手工材料推介的综合型优质平台。同时,努力挖掘民艺资源,积极探索通过线上教学方式推动民艺向现代生活的转化和普及。网站目前已拥有34万注册会员。 旗下手工学院是国内手工行业首个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开设有拼布、服装、刺绣、染色布花、禅绕画、玩偶、编织、手绘、粘土等多种手工门类的教学班级50余个,聚合了各类专业优秀教师40多名,已累计培训近4万名学员。
以何永娣女士收藏的精品手织布为“建筑材料”,搭建一个约150平米面积的“布屋子”。并将邀请何永娣在十几年的手织布收藏过程中结识的几位手工艺者,把他们的布艺作品放置在布屋之中。手艺的生命力和可能性,是联接他们的纽带。
“蓝艺”品牌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创立,旨在将蓝印花布朴素、典雅的蓝白之美带入现代生活之中,十六年来专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致力于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复兴。并通过现代时尚设计,使朴素的蓝白之美融入今天及未来的生活之中。
“植根”工作室创于2010年,作为一个本土设计师品牌,如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生活、大众和文化的广袤土壤,汲取养分的同时不忘感恩回馈社会。我们以手工艺传承和环境保护为己任,致力于运用循环再生的自然资源将传统工艺活态传承,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物化载体。
织己,是一个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当代雅致生活艺术品牌,致力于传承中国壁毯文化传统,通过创新,使其重返当代生活。与时代对话,与未来接轨。呈现出精美的艺术壁毯。定制属于你我,属于中国自己的壁毯文化。
吾土吾生是由80后布依族青年韦祥龙在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创建的民艺工作坊。工作坊以收集整理黔南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手工作品为发展根基,以增加少数民族就业机会、传承传统工艺为发展目标,通过产品设计,将传统民艺融入现代日出生活。
贵州乡土文化社成立于2008年8月,是贵州本土致力于推动本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非营利草根机构。协助贵州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社区发现和挖掘本土文化核心价值,增进文化认同,传承乡土知识,并运用于探索开发生态友善、符合当地价值观的生计方式,实现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丽又有趣的智慧,但是随着时代和观念的改变在慢慢消逝。PROS BY CH旨在结合这些智慧结晶,用更具新鲜感的设计为载体,希望产品能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
凯利绣品汇集30多名沈绣传人,上百名手工绣人员,并免费为女大学生、失业农民培训,培养了一批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刺绣技术才人。传授、了解掌握这门技艺,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Regret是中国自由手工艺家居设计师辛瑶瑶的最新作品,充满了让人不忍重触的脆弱艺术美感。惭愧系列保留材料的弱点,纵容陶瓷的易碎特质。蓝色系列颜色大于造型,从蓝布衣裤到青花瓷,各种明度、纯度不同的蓝色。
工艺,越是接近我们就越发显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亲切感。亲手去抚摸,当双手拥抱器物时,就会感受到亲切之情。器物与主人在一起才能见其风情,这样的美越是深厚,离我们的距离就越短。拙朴工舍希望通过陶瓷等传统手工艺把手工创造从记忆中找寻回来,通过手心合一的创作建立起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器物,由一双手,凝聚光阴和情感,用心的制作,再传递给另外一双手使用,人和器物一起慢慢老去,岁月的痕迹和双手的温暖一直延续……
2012年,蔡德全在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喇嘛庄村宋翟路旁开一个铁匠铺。在每天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去真实感受一个旧时手艺人的劳作生活,试图找回并保留住这种现代生活中已经基本缺失的手艺,同时也努力寻找当下人们心灵深处已逐渐缺失的那份自然。
理想国书房怀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现实的热情,着力于对传统手工艺的扶持。与手艺人合作,探讨“手艺与手艺的对话”,“过往与当下的对话”等主题。让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手艺人在这里相遇,让过往生活中的物件在这里获得新生,让手艺重回我们的身边,温暖和滋润我们的日用。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本分和荣耀。
蜗牛以记录和传播民间艺术为己任,希望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新审视,让传统生活之美重回现代生活,并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探寻出路。蜗牛每年组织的田野考察都会邀请到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和导演同行,力图引入更丰富的视角看待民艺,并以民艺作为起点创作了很多包括油画、纪录片、民艺衍生品在内的优秀作品。喜爱民艺、关注民艺的人多了,就会形成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深厚土壤。 在这肥沃的土壤上,必会开出灿烂的民艺之花!
“华县皮影的碗碗腔千回百转,像是在向你倾诉着什么,一下子就能打动观众。”20 多岁的年轻女孩浅色,搜寻各种和皮影有关的材料,后来还辞去工作,专职从事皮影艺术的推广。在浅色眼里,皮影更应该是一种容器, 它不只能以戏剧的形式出现,还可以从教育、出版这些角度切入。她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皮影。
此次凤凰视频携手蜗牛民艺工作室,共同策划从“创·纪录”运动参赛影片中挑选数部优秀传统民艺题材纪录片,在北京国际设计周首届民艺论坛上进行展映。希望通过传统手艺纪录片的展映,提供更多了解民艺的维度,从影像方面补充传统手艺的记录;也希望更多人关注、关心并能投身于民艺的保护与传承。
“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计划是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鼓励青年人运用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的方法、把镜头对准家人、家族和家乡,与长辈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听他们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并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90”后主动完成与家族或者他者情感交流和故事传承的过程,通过这一行动,能唤起公众对于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传承情感的重视,更希望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记录历史、书写历史的力量。
坐落在北京顺义区罗马湖畔的培德书院,是一所以中国文化主体为底蕴,引领孩子探索自我本质与实践迎向世界的现代书院。校园的学习与生活,依循大自然时序,配合二十四节气依时吐纳,将蕴藏在大自然中的知识由外在转化为内在的力量。透过金工、木工、陶瓷、染织、手抄纸、装帧、古琴、茶艺、花道、书法等丰富的资源教室,给予孩子人格与感官经验的养成过程中属于成长的坚毅、人生的真实,并为孩子身心灵的均衡发展抹上一层东方智慧的底色。
传统村落是一种复合的文化载体,对其解读阐释和保护利用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个体的力量范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佳县古枣园”坐落于陕北泥河沟村,由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孙庆忠教授首倡的“古枣园保护与发展计划”先是在这里进行了扎实的村史调研工作,继而引入了以蒋好书女士为首的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和以原本营造为平台的遗产保护、空间设计、影像档案和生物多样性调研等工作团队,大家以建设“生态博物馆”为共同目标,实施了多方位的文化干预,结下了另一种“枣缘”。眼下,乡民热情燃起,村落开始起变化。
碧山计划左靖团队与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一起,希望能以“工销社”的项目方式,保留、并激发这个有30多年历史的供销社在碧山当代乡村生活中的可持续性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工销社将保留升级供销社原有的社区服务功能,即销售乡村日用品、重新设计包装的农产品和土特产品的供销店,并创设展示和销售手艺人与设计师合作产品的“百工店”、开展手工艺体验、传承教育的百工坊,并整合百工图书馆、戏台、讲习所、节气厨房、展厅和设计师驻地功能,让工销社成为手工艺教育、乡村公共文化生活、手工艺展示和消费的实验基地。
“家园计划AnotherLand”是专门针对中国大陆生态村(共识社区)进行探索、集成、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根据兴趣爱好、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理念类聚的无国籍人类社群。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省,是对如何延续人类文明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