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在豆瓣的自学成裁小组)
看到组里经常有人在问,怎样自学服装制版缝制,我就把我个人的自学(不敢说成才)过程分享一下。 从上初中开始,对买来的衣服越来越挑剔,每件都要按自己的想法改了再穿。(我也是事儿多啊!) 既然都要改,不如完全自己做,于是萌生了自学的念头,慢慢地积累了基本服装书。看书自学是个艰难的过程。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做出几件像样的衣服,信心大增。 若干年后,开始学画,准备考美院。美术班老师对我们说,画画要想(即思考)。这句话我一直记着。不是看到什么就照搬到纸上,而是经过分析,表达塑造对象的形态,结构,立体,色彩,质感,光感等等。学做衣服也是一样,一定要思考,即使完全按照书上的裁剪图做,也要想,尺寸为什么要这样确定,结构是怎样的。积累得多了,慢慢就能自己整理思路,自己制版,不依赖现成的裁剪图了。 高考结束到开学前的那段时间,心情好,又做了一批衣服。自己能感觉到,因为用心了,又有了比较大的进步。穿着自己做的衣服上学,心里无比自豪。大学里学的是最热爱的工业设计,后来去德国留学学的也是产品设计。从来就没想过在大学里学服装设计,也没上过任何裁剪培训班。话说服装设计比工业设计简单多了。各位学服装设计的不要打我啊~ 个人总结,自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或基本按照裁剪图或纸样做。 第二阶段:以现有的裁剪图为基础,根据自己喜好,做较大变化,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款式变了,工艺也随之变化。在考虑款式的时候,就要考虑相应的工艺和缝制顺序。 第三阶段:“随心所欲”。自己设计,自己制版,自己制作。越到后来,你所能请教问题的人越少,就只有靠自己了。每一次成功地超越,都会带来更多的自信,觉得自己所向披靡。到这个阶段再进步依然是可能的,一定要继续保持自信。 服装厂里的顺序好像是先出款,然后再找合适的面料。可是我总觉得我找不到和现有款式那么匹配的面料,所以都是看见喜欢的布先买下来,然后再根据面料的特点,比如塑形性,悬垂性,伸缩性等考虑适合的款式。这个过程有时很漫长,有可能是几年之后的某天,忽然灵光一现。做件衣服那么麻烦,一定要想出值得做的款式再动手。女性和男性在身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线条,曲线和直线,我喜欢能表现女性曲线特点的服装(直线条就留给男的吧,我不抢),这对尺寸的精度要求就高了,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始我为一厘米纠结,是围度少一厘米,还是多一厘米,放松量多了不显身材,少了穿着紧,尝试几次就能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了。有时候,陌生人在夸奖我的衣服好看以后,说我裁的尺寸合适,我都不谦虚地表示,我做了那么多年的衣服,裁得合适是应该的啊(不然我得多笨呐)。还有的人爱问,学做服装难吗?我的回答是做出来不难,做好了难,就看你对自己的要求了。 有人喜欢直接在布上画裁线,省事省纸;我还是愿意先画精确纸样,再把纸样铺在布上画线,优点是好排料啊好排料。尤其有的时候买布时没想好具体款式,后来想做费布的款式,买的布不一定够,还有就是有的布有瑕疵,这时候用纸样就可以多次尝试排料,把有瑕疵的部分让开。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的左臂是举起的?因为如果左臂垂下,那个部位的大理石有瑕疵。左臂举起来,有瑕疵的部分就让开了。好像有点跑题。 关于工具。开始的时候,用的是家里的老式脚踏缝纫机,很好用。后来出去留学,本来造型系的学生可以向系里借缝纫机,可是后来不借了,我只好自己买了一台,电动的,Privileg牌。到现在用了很多年,没出过大问题。所以只要脑子里的内容足够,手上的技术过硬,不是只有用贵机器才能出好作品。不过,如果荷包厚,用高级的机器肯定更得心应手啊。 关于面料。个人不主张买不太好的,太便宜的材料练习。那根本就不会上心,总想着如果裁错了,也没浪费多少钱。大学里的摄影老师说,过去要一张一张把底片放进相机里,没有整卷胶卷的时候,照片拍得都好。因为放底片麻烦,都知道珍惜。等有了整卷胶卷,拍照就不那么用心了。拍坏了一张再摁一张。现在用数码的就更不用说了。随便咔嚓。所以建议开始就用成本稍高的好材料,对得起自己的精力时间。万一裁坏了,也比用便宜的材料长记性。不好的材料自己都不稀罕穿。去缝纫机店买包缝机的时候,碰到一个原来买过两千多的缝纫机的老顾客在问轧人造棉时起皱机器怎么调。我心想,买两千多的机器就轧人造棉啊。 关于面料的后续。做衣服剩的料都可以留着做拼布。我最喜欢纯毛呢子做的拼布。如果还有什么织,钩。绣什么的手艺,都可以和布料结合,创作出更新颖更独特的作品。一个人掌握的技术越多,材料越丰富,创作的自由度就越大。 下面是我的服装作品(模特是本人):↓
|